春分丨昼夜均分,春意正浓
当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此时节,阳光和煦,草木萌发,万物进入蓬勃生长的阶段,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达到鼎盛。
一、春分三候
一候玄鸟至:春分时节,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筑巢,标志着温暖气候正式到来,农事活动由此展开。二候雷乃发声:春分后雷声渐起,春雨伴着雷鸣润泽大地,唤醒蛰伏的万物。三候始电:闪电随雷声划破天际,象征自然界能量涌动,天气彻底转暖。
二、春分习俗
春分节气(每年3月20日或21日)是春季的中点,民间习俗融合了农事、饮食与民俗活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祭日祈福,顺应天时
古人视春分为“阴阳平衡”之日,民间有祭拜太阳神的传统,祈求风调雨顺。部分地区至今保留设祭坛、供香火的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二)农事繁忙,播种希望
春耕播种:春分是播种玉米、大豆等春作物的黄金期,农民翻耕土地,田间一片忙碌。田间管理:冬小麦进入拔节期,需及时除草施肥;果树正值花期,修剪枝叶可提高坐果率。
(三)饮食养生,调和阴阳
吃春菜:荠菜、香椿等野菜新鲜上市,凉拌或炒食,既清火又滋补。立蛋游戏:“春分到,蛋儿俏”,竖立鸡蛋象征平衡,寓意一年顺遂。太阳糕与春汤:北方吃太阳糕迎春纳福,南方饮春汤(如枸杞叶猪肝汤)以养肝明目。
(四)民俗活动,趣迎春光
放风筝:春分风和日丽,纸鸢飞舞天空,既锻炼身体,也寄托对自由的向往。踏青赏花:人们结伴郊游,赏桃花、梨花,感受“千花百卉争明媚”的春日盛景。
三、春分的文化意义
春分不仅是农耕时令的坐标,更蕴含“阴阳平衡”的哲学智慧。古人通过祭祀、农事与民俗,传递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活理念。今日,春分习俗虽渐简化,但“立蛋”“吃春菜”等传统仍被传承,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现代生活中,春分提醒人们走出家门,在踏青、放风筝中舒缓压力;饮食上注重“春养肝”,通过时令食材调养身体。这一节气既承载着传统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回归自然、平衡身心的契机。
春分的到来,不仅宣告着自然界的复苏,更唤醒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田间劳作的汗水,还是立蛋成功的欢笑,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唯有顺应天时,方能生生不息。
【本文章仅供校园宣传使用,不作商业用途,如有图片内容等侵权,联系删除】
编辑:张郭 审核:邹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