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党在井冈山时期的干部教育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积蓄革命力量、重聚革命队伍、探寻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依托之地。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党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训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干部教育、理论武装和革命实践基础。
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
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干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28年10月召开的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系统总结边界各县党的自身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现在每个党员都须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会后,边界特委分期分批举办了党团训练班,对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形势教育。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列举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的表现以及产生错误思想的根源,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
“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是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提到的观点。加强政治教育,纠正错误思想,提高廉洁意识,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干部教育的基本方略。他曾在水口圩叶家祠堂主持6名新党员入党,带领他们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以此教育在场的所有干部坚定政治信仰,坚定不移跟党走,以崭新的姿态坚定而勇敢地踏上艰苦的革命征程。
在军官教导队里,干部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充实了阶级斗争、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内容,使“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实行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等思想深入干部心灵。毛泽东亲自为干部讲授什么叫革命、革什么命、怎样革命等重要政治问题。
遂川县苏维埃政府文件规定,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日常生活要求是:“思想系统化,行动集体化,言论革命化,工作艺术化,生活科学化。”革命工作要求是:“为团体努力,做群众导师,到群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这些规定和要求,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对红军群体信仰的形成产生了良好影响。
“要经常地开办党的训练班”
秋收起义部队进驻宁冈后,毛泽东创办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军官教导队,史称井冈山教导队。井冈山会师后,教导队改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大队,陈毅任大队长。红五军上井冈山后,以红四军军官教导队为基础创办了我国红军第一所正式学校井冈山红军学校,彭德怀任校长。
1928年10月,毛泽东和湘赣边特委一起主持召开了边界党的“二大”,大会通过的《决议案》提出:特委要办经常训练班,各县亦应尽量多办短期培训班,造就干部人才。之后,边界党和红军还开办了党团训练班和工农干部培训班,加强教育引导。湘赣边界特委在茅坪步云山、象山庵等地,举行过多期党政干部培训班,通过给党员上课、印发学习材料、组织讨论等形式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摆问题、谈认识,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这些训练班每期一两天或三四天,学员由各乡党支部选派一名党员组成。训练班开设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课程,由特委机关和红四军机关中富有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经验的同志当教员。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同志经常到训练班看望学员,给学员讲课。
井冈山时期举办的多期党团训练班注重对党团员集中进行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党性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团训练班的工作,经常抽空到训练班去察看,并亲自给党团训练班的学员讲课,亲自拟定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时事政治和党的方针、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等。教育方法包括:办党报、政治简报、编教育同志的小册子、个别谈话、开展批评、召开各种会议、适当地分配党员参加实际工作锻炼等。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如果没有对党员干部“铁的纪律”的教育以及他们对党内纪律的严格遵守,是不可想象的。《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指出:“铁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重要精神,是防止党走向非无产阶级道路的重要保证。古田会议决议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非组织观念和党的组织松懈问题,明确要求“严格地执行纪律,防止对纪律的敷衍现象”,强调“党的纪律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1928年,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严格遵守党纪为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之最高责任”,要求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的纪律,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绝对忠诚。
1928年4月3日,毛泽东正式宣布“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的提出和颁布,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对正确处理军队内部特别是军民之间的关系,对团结人民群众和瓦解敌军,都起了重要作用。此外,毛泽东还注重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民主作风教育。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人员思想统一、信念坚定、廉洁奉公,保证了党组织的稳定性,为发展边界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创造了条件。
正是因为党始终重视和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工农红军革命斗志不断增强、斗争经验不断丰富。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红军女干部伍若兰、红四军主力师师长张子清战死时分别只有22岁、23岁和28岁;34岁的莲花县县委书记刘仁堪,在刑场上慷慨陈词,宣传革命真理,当敌人割下他的舌头,他却用脚尖沾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革命成功万岁”。
转自:《党建》杂志2024年第5期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宋林林 审核:方婷婷